“问瑶——陈斋邝以明诗书画印作品展”将于明日在广州开展
8月12至24日,由西泠印社、广东省书法家协会、广州市海珠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指导,广州市海珠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、广州画院、广州市美术家协会、广州市书法家协会、广州岭南书院•隔山书院主办,广州市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、十香园纪念馆承办的“问瑶——陈斋邝以明诗
8月12至24日,由西泠印社、广东省书法家协会、广州市海珠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指导,广州市海珠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、广州画院、广州市美术家协会、广州市书法家协会、广州岭南书院•隔山书院主办,广州市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、十香园纪念馆承办的“问瑶——陈斋邝以明诗
发放时间:每天上午11:00、下午16:00定时发放两次。贴纸数量有限,先到先得。
早上吃自助餐的时候,饭店的经理说,今天西泠印社、胡雪岩旧居,全关门,星期一嘛,是博物馆法定的休息日。我笑笑。我是知道的,第一知道今天是星期一,第二知道是博物馆关门日。关门的日子我出门,挺好。碰上博物馆关门去看博物馆,也是一种幸运,你正好可以打开心中的博物馆呀。
1904年,在水天含黛的杭州西湖孤山一隅,丁仁、王禔、叶铭、吴隐等金石大家有感于印学之不振,矢志存亡继绝,发起创立了西泠印社,入社者均为精擅篆刻、书画、鉴藏、考古、文史等领域之卓然大家。百廿年来,西泠印社始终秉承“保存金石、研究印学、兼及书画”的宗旨,在国际印
李治,九三学社社员,从师著名画家宋涤,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杭州市拱墅区委员会委员,国家一级美术师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委员会副主席、中国军转民杂志社文化艺术编辑委员会副秘书长、西泠书画艺术研究院秘书长。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,受聘浙江省多所大学,
6月7日,以“礼敬簠斋 薪传国粹”为主题的2025“金石之都·人文潍坊”北京活动周启幕。活动通过文化展览、学术交流、智库聘任等多元形式,全面展现“金石之都”潍坊的深厚底蕴,推动金石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。
在文化艺术这片广袤江湖里,本该是侠客们仗剑天涯、以艺会友,用绝世神功书写正义与美好的传奇。可谁能想到,多年前竟出了这么一档子让人惊掉下巴的事儿——西泠印社社员郑频,在基层文化礼堂这个本应充满书香墨韵的神圣之地,上演了一出低俗到家的“闹剧”,就像一颗臭鸡蛋砸进了
他曾是光绪年间的举人,1913年参加中华书局筹创工作,任常务董事兼美术部主任。主编西泠印社《金石家书画集》十八册。
5月29日,钱江新城著名城市地标 “日月同辉”广场,一场以“国匠共序 展新杭州”为主题的品牌暨产品价值发布会隆重启幕。它是重磅新作“杭序府”向时代的盛情推介,更是招商蛇口浙江公司向浙江大地递交的一份深情告白。
我曾经写过一本书《垃圾堆里捡回来的国宝》,后来因为牵扯的那个特殊的年代而被禁止出版,在头条上可以看到我的免费连载,就是告诉我们目前国内所有博物馆的很多镇馆之宝,如大家现在耳熟能详的《清明上河图》,最早写有中国二字的《何尊》等,都是来自于民间,很多都是由于认知的
第一次注意到吴越,是在那部经典的《和平年代》里。她与张丰毅的对手戏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,笔触细腻,意境深远。那时的她,眉目如画,一颦一笑间尽是东方女性特有的温婉与坚韧。那种美不是张扬的艳丽,而是如同青瓷般内敛的光泽,需要静心品味才能领略其中韵味。
作为西泠文脉的守护者与传播者,西泠印社出版社秉持西泠印社“保存金石、研究印学,兼及书画”的宗旨和西泠印社集团“光大品牌、做强产业”的要求,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。
5月24日,以“黄牧甫金石书画鉴赏”为主题的西泠印社社员活动日在孤山拉开帷幕。本次活动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西泠印社社员、10余位社外专家学者及杭州日报艺术典藏的忠实读者和“小艺术家”们,共同赴一场跨越时空的金石之约。
他出身于“四代翰林”的书香门第,自幼浸润于传统文化的浩瀚海洋,诗词歌赋、翰墨丹青无不精通。作为著名学者、诗人、书法家,他以笔为舟,在文学艺术的长河中遨游;作为社会活动家与爱国宗教领袖,他心系家国,以宽阔胸怀践行使命。他,是赵朴初。
具有100多年历史的杭州西泠印社被中书协“收编”事件,曾经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——时间翻回2008年1月,当月召开的中书协五届六次主席团会议,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接收西泠印社、中国金融书协、中国铁路书协为中国书协团体会员问题。至此,西泠印社成为中国书法协会的团体
这一消息迅速引发舆论关注,不仅因为童亚辉曾执掌省属能源国企,更因其多重身份——杭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、西泠印社社员、浙江省文史馆馆员、大学教授……这位头顶“学者型官员”“文化名人”光环的“跨界精英”,如今却以“落马者”的形象重回公众视野。
拜晤陆俨少先生。陆翁以忘年交、道义交相待。韩天衡亦曾先后为宛翁治印三百余方。
作为国内艺术与古籍出版的领军机构,西泠印社出版社近年来持续聚焦重大出版项目,以“专、精、特、新”为核心理念,着力打造文化艺术出版“大系”。其中,《中国珍稀印谱原典大系》《善本碑帖精华大系》《西泠印社社藏名家大系》三部人文经典工程,已成为该社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
纵横交汇、碎切徐进,刀下千钧、石上万象,一方方印章凝结着印人的心血、诉说着匠心的不朽、赓续着文脉的传承。浙江桐乡,一个篆刻之风绵延600年不衰的小县城里,有一位老艺术家、与手中的刻刀相携相伴70余载,执着地将一生年华倾注在金石之中,以笔墨刀石书写着别样的人生故
吴朴堂(1922—1966),叔祖父吴隐为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,家学渊源深厚。虽未亲承吴隐教诲,但其父吴沧海师从吴隐、叶为铭,奠定其篆刻根基。